正月初二,上海的外甥开车带家人回老家拜年。表侄小海也来了。
他们早上7点从上海出发,中午12点到家,正好赶上吃中饭。
饭桌上我问小海:“你这次来坐的是哪个位置?”
“后排中间。”小海答道。
“路上有晕车吗?”我笑着问他。
“没有啊。”小海一脸茫然。其他亲友也是满脸诧异,不知道我为什么有此一问。
“你们忘记小海以前坐车的样子啦?”我问他们。
“是哦,航航以前是会晕车,老严重的。”小海的姑姑恍然回想起来,其他人便也都回想起来。众人关切地询问小海有没有感到“不适意”。小海说很正常,没有不舒服。他们又相互印证了一下,一路上确实没有发现小海有任何晕车的症状。于是把目光转到我身上,问我是怎么回事。我给他们讲述了三年前的一段 2015年,也是农历正月初二,小海跟他父亲乘高铁回来,是我去车站接的他们。一见面他父亲就对我说:“让小海坐前面吧,他会晕车。”上车后他给小海吃了几颗晕车药,并且再三叮嘱我开慢点,还把车窗也打开了。
我问小海:“你真的会晕车?”小海点了点头,神情有些紧张。
“会吐吗?”小海又点点头。
“那你这次来对了。这几天你坐我的车,等你回上海就不会晕车了。”
“真的吗?”小海半信半疑。
“当然是真的,我是心理医生嘛,”我轻松地说:“晕车是小问题,很容易解决的。”

说话间小海已经出现晕车反应:脸色发白,恶心想吐。他父亲见状赶紧叫我停车。我没有停车。我对小海说:“没关系,你去感受这种难受的感觉,它很快就会过去的。”我一边安抚一边引导他调节呼吸放松身体,尽量保持车速稳定。
到家后,小海脸色苍白,目光迟滞,看上去非常难受。不过他父亲却说已经比平时好多了,坐了那么久还没有吐。我说这只是开始,三天后就完全好了。他父亲笑了笑,。
后面两天大家一起去周边的景点自驾游。每天一两百公里的车程,小海一直坐我边上,按照我的引导练习自我调节,晕车的症状果然一天比一天减轻了。
正月初六,他们要回上海。我送他们去车站,故意把车开得很快。到了车站我问小海感觉如何。小海说还有一点点头晕,但是已经基本没问题了。我问他:“你现在相信了吗?”他点了点头,高兴地笑了。

转眼三年过去,小海从一个13岁的顽皮少年长成了16岁的毛头小伙。尽管他身上还有很多现在的孩子常见的问题,比如厌学、玩手机、叛逆等等,但晕车问题已经完全消除。
不要小看晕车,要知道这在医学上是被认为不可根治的病症。事实上很多医学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用心学都能解决。所以当医学走不通的时候不妨试一试心学。
(本案例中咨询师运用了哪些心理方法?欢迎探讨、交流、指正。)

知心堂致力于心理成长教育事业。如果你在心理或教育方面有什么困扰和疑问,对现状不满或对心理成长学感兴趣,可以关注或联系我们。
作者简介:关心,知心堂创始人,首席心理咨询师,心理成长学创立者,中国心理学会会员。潜心研究心理成长学二十余年,善于解析各种心理问题,化解各种心理矛盾,著有心理杂文集《生命在于成长》。
金华知心堂心理咨询中心:
唯我知心,伴你成长!
电话:0579-82308260
微信:zxt82308260

|